整个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现在炒茶师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手工炒茶这门古老绝活越来越面临困境。昨天的炒茶现炒茶技艺后继乏人 碧螺春原产地再现“炒茶”群英大赛场,站在一旁观战的,现年47岁,已有十几年的炒茶经验了。说,以前家里有过茶园,妻子负责采茶,他负责炒制。本来想将自己的茶园交给儿子打理,但儿子常年在外工作,对于这个“事业”并不感兴趣。他对此无奈地表示理解,茶园并不大,不需要年轻人长期管理,忙于收获的时间也就1个月。为此,他尊重儿子的选择,转让了茶园,每年这个时候,他就被聘用到各个茶坊,一展炒茶的技艺。的困扰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炒茶技艺后继乏人碧螺春原产地再现“炒茶”群英大赛
炒茶技艺后继乏人 碧螺春原产地再现“炒茶”群英大赛,炒茶技艺后继乏人
为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去年起吴中区在成功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目前正式启动了申报国家“非遗”名录的程序。吴中区文保办董国兴告诉记者,碧螺春制作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希望通过其独特的炒茶技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炒茶能手,使得原汁原味的正“极品御茶”能永留后世。
下午1:00,经过预赛筛选,37位代表不同茶叶合作社和茶企业的炒茶工一字儿排开,徒手炒茶,男女齐上阵,细细观察下,发现不少茶叶企业的老板也纷纷上场,一较高低。来自东山碧螺村的查恩春参赛经验最丰富了。“今年是我第四次参加这样的比赛了”。查恩春对自己的手艺充满自信。而十几岁就开始炒茶,查恩春就炒茶工艺也有不少:“其中高温杀青最关键,这将直接影响到茶叶的汤色。”而对这一条查恩春特别自信。2004年第一次炒茶大赛时,他的汤色得分还高出当年炒茶“状元”3分多呢,但就是在茶叶香气和“条束”上,自己略逊一筹。但查恩春说,通过比赛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虽然输了也心服口服,而有了交流才能促进手艺进步。虽说炒茶是个辛苦活,但昨天比赛现场,还不乏几位女师傅。施丽妹来自东一度假村,跟2004年首届炒茶赛“擂主”施跃文是亲兄妹。别看灶上温度高,不戴手套等任何工具,施丽妹的动作也丝毫不逊色。
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前几届炒茶大赛的碧螺春原产地经历,炒茶师傅们感受到技艺对茶叶品牌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参赛相当踊跃。
炒茶大师“含金量”高
“青黄不接”的手工炒茶这门古老的绝活越来越面临困境。昨天,为了和传承这一特色传统手工艺,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举办了首届洞庭山碧螺春炒茶大师赛,由国字号评茶师亲自“操刀”,现场评出十位“炒茶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