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采制有如加工艺术品般严格。采摘要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采回的芽叶及时进行精心拣剔,保持芽叶匀整一致,只有芽长1.5到2厘米的芽叶,才能做出“茸毛遍体”的效果。
碧螺春原产地仍处在刀耕火种时代的“吓煞人香”
金庭镇盛解元说,整个西山金庭镇常驻人口不足4万人,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采茶的人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而碧螺春的炒制工艺复杂,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屑学习炒茶。炒制一斤特级碧螺春,需要六七万颗芽头,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女忙碌一个早上摘下来的青叶也不过一二两。
(下转D03版)
赤手炒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
西山山坳里的水月禅寺是历史上的著名。
从苏州到西山需要40分钟车程,途经两座跨湖大桥后,抵达西山岛金庭镇。明前的碧螺春还没有上市,而此时西山岛上桃花正开得喧闹。白的粉的花瓣彼此簇拥着,一阵风吹过来,没有把春水吹皱,倒吹响了水月禅寺屋檐上的风铃,它们哗哗作响,沾惹着这个春天。花瓣正落下来,落到茶树上。
手工炒制工艺是世代相传的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一个独特之处,这项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炒制碧螺春的炒茶作坊堪称“原生态”。一排排砖块垒起来的灶台,
沈四宝祖祖辈辈居住在西山岛,在明末清初,此处的绿茶俗名为“吓煞人香”,康熙南巡至浙江回京,途经苏州,江苏巡抚宋荦以洞庭“吓煞人香”茶进献,康熙饮后大加赞赏,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赐名为“碧螺春”。
太湖最幽处的太湖最幽处的“吓煞人香”(1-碧螺春原产地“吓煞人香”(1-碧螺春原产地,苏州洞庭东、西山碧螺春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原产地,只有产自这里的茶,才能被称为十大名茶之一的“洞庭山碧螺春”,而其他产地的茶叶只能称之为“碧螺春”,三字之差,相谬千里。
在西山,很难见到想象中的整片茶园,周围青山苍茂,各种果树与茶树混搭栽种,人们辨别着果树的种类,最多的是枇杷、腊梅、桃树、李树、橘子树,那些青绿的茶树环绕其间。西山天王坞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沈四宝告诉我们,这是碧螺春独有的景观,专业术语叫“茶果间套种植”,正是这种根脉相连,茶叶吸收了果树的香味,相互作用之下,形成了碧螺春独有的淡雅果香。
沈四宝每天都关注着天气与气温的变化,“很微妙,气温低一点,新茶上市就会推迟几天,如果气温偏高,芽头一下子迅速生长,有的来不及采摘,也会对春茶产量产生影响。”即便在夜里,他的茶园里的灯也是亮着的,那是频振式杀虫灯,用来捕捉茶树上的害虫。而茶园里还养着鸡鸭,它们在茶园里散步,松弛土壤。“在我的茶山上,没有任何工厂,汽车开不进来,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茶树发芽的季节是不可以打农药的。”沈四宝说。比起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出产的西湖龙井而言,洞庭山碧螺春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这里的茶厂既见不到车水马龙,也见不到边电锅炒茶的红火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