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斗茶佳器出建窑(图-功夫茶茶具图片,功夫茶茶具图片既然在饮食上不便讲究,赵佶便在饮食的器皿上下工夫。他喜欢欣赏“看食”,这是一种工艺菜,用北宋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的精美瓷器盛装,相得益彰,可以刺激食者的胃口。不仅如此,他还羡慕苏东坡、蔡君谟等文人们“斗茶”茗战的佳话,常常邀请蔡京等宠臣“斗茶”。
这座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的窑场,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其胎质为乌泥色,由于宋代斗茶的盛行,建窑改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聪明的窑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利用釉中所含氧化金属的呈色原理和窑温火焰的机理,烧出了富有变化的结晶釉和窑变花釉,有的在黑色釉地上呈现出条状和油滴状结晶,有的烧出窑变花釉如玳瑁,有的把剪纸图案烧在釉内,此外,在黑釉上用刻花、划花、剔花、印花装饰技法予以美化,使建窑的产品丰富多彩。当时很多日本僧人到中国留学,将建窑的黑釉产品带回国,对日本陶瓷艺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福建省博物馆藏的建窑兔毫盏。滕磊摄
宋代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要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沏以开水,因此称为“点茶法”。由于点茶技艺性、表演性强,自唐末五代起,就从福建兴起一股“斗茶”之风。赵佶熟知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是“色”与“浮”。“色”,以茶汤面色鲜白为上。点茶之色,一般有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数种,以纯白为上。而斗“浮”比斗“色”更见功夫。斗浮即要乳花浮起后着盏不落,先露水脚,水痕先出者为负。斗茶最重“烹新斗硬要咬盏”,要使乳花像固体那样咬住盏壁,凝而不动。这就对茶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当时福建建窑烧制的一种黑釉茶盏,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的,被称为“兔毫釉”。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兔毫”、“银兔毫”。赵佶喜欢银兔毫,觉得白色的兔毫映衬在青黑釉色上,显得格调品位更胜一筹。为此,建窑专门为皇家烧制了“供御”和“进盏”的瓷器。
政和年间(1110年~1118年),宋徽赵佶已经在位十多年了,他还记得有一年的十月初二,文武百官在集英殿为他贺寿,当时辽国、大夏国、高丽也派遣了使者参加。这样盛大的场面吃的却很简单,每人面前除了饭前的几种“看食”外,只有几个小碟子,摆着生葱、韭、蒜和醋。下酒菜虽有多道,但也很简单,九盏酒后便上主食,最后曲终席散。这与唐代流行的奢华盛宴相比,简直寒酸得可怜!难道赵佶知道节俭的道理?其实不然,在位的这些年,他足足花掉先帝辛苦积攒下来70%的国库斗茶佳器出建窑(图-功夫茶茶具图片,典型的一个败家子。真正的原因在于先辈们留下了节俭的祖训,他不敢越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