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的一纸协议,让顺德和英红镇有了交集。
1951年成立、行政级别为厅级的广东英红国营茶厂,当年除了万人犯外,还安置了8000多参加过海南岛渡海作战的四野南下干部。行政上,它并不接受当时粤北行署(管理韶关、清远等地)领导,直接受省领导。
归国难侨李玉娇也说,整个80年代,她觉得“日子过得好美好啊!”她住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派实现主义美好生活的景象。
一边是历经60年沧桑、曾经辉煌的国内最大华侨茶厂所在地英红镇。写有毛体字样的厂名,印有“最高”的褪色广布在36平方公里区域内,似乎在提醒,这里正是计划经济变革之前的中国城镇生活的典型样本。
12月19日,英红镇人民大楼显得有些安静。当年农场总厂遗留下来的这幢三层水泥楼房威严而落寞。
上优越祁门红茶厂走出旧时光 探访顺德和英德市英红镇感并不是英红茶厂的全部。在计划经济年代,它同样有着强烈主人翁和国家意识。1963年,中国驻英国商务参赞张石诚从伦敦电传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电文称,“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产自英红茶厂的红茶FOP(花橙黄白毫)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称赞和推崇”。这个典故,如今被茶厂许多老人提及。每每提及,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自豪感。
1966年,梁万富来此工作。他说,当时英红茶厂地形奇特,三面均被喀斯特式直立山体包围,东向则是江面宽为千米的北江。此地,只有南向的仙桥和东北向的沙口两条土连接。最初的英红华侨农场,被称为横石塘,意为被石山包围的空地。
曾经的主人翁
祁门红茶厂改变命运的60年
“”十年,外面的世界不稳,农场内部却很稳定。农场人保持某种惯性生活,直到1978年知青返城。
此地甚至一度被赋予极其重要军事价值,在其西南5公里外,曾是广州军区军马场,而与其隔江相望的京广铁英德站,曾是粤北山区的大型火车站。南来北往的火车每到此处时,要停靠一刻钟,加水补充燃料,曾在湖南当兵的梁万富说。
红旗茶厂原人事科科长黄能说,英红国营茶厂是当时省内最大归侨安置点。华侨初回来茶厂时,茶厂给每个难侨盖了新房,还是那种两层高的楼房,并配备了所有生活用品,甚至牙膏都帮他们买好了,还给了他们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最高礼遇了。这些难侨后来被分别安置在红旗(坑口咀)、红桥(仙桥)红卫(美村)(走马坪)四个分厂,有的从事采摘,有的从事机修等工种。
吴伙生说,1970年代之前,茶厂大部分工人都是复员转业军人。吴伙生指着茶园附近高约10米的相思树说,这些树都是当年的知青和来自五七干校的人种的。当时种这些树,就是为了遮荫,每天8个小时暴晒在茶园,谁也受不了。
黄金岁月
英德茶厂附近的长塘村民唐流发说,1950年代,这里很荒凉,甚至经常有豹子、山猪出没。但这里土地还是比较肥沃。他听老人说,1950年前后,来了很多说普通话、穿军装的军人,带着一些开垦土地,种植茶树。唐还说,大约1959年,这里就有了汽车,甚至有拖拉机用于耕田。
关注“城市病”:什么样的城市交通才算进步家政行业乱象丛生黑中介泛滥行业标准缺乏山东10所医院获批试点人体器官“劝捐”受减排影响9月全社会用电量环比降12%中小学明年推广校园集体舞曾被质疑巴基斯坦决定铺设至中国新疆天然气管道
向文敏也说,这个农场曾是英德乃至清远地区离休老干部最多的地区。目前,这里离休老干部人数尚占清远地区1/3左右。由于职工成分特殊,英红茶厂也成了英德地区为数不多的讲普通话的地区。
1964年后,原农场的大部分犯被转移至新疆、青海等地,来自潮汕揭阳和广州两地的知青随即成了茶厂的主人翁。
1951年,广东省在此设英德农场,专门地主、等,现任英红镇镇委委员的向文敏介绍。当时关押的一万多对象,被分别安置在仙桥、坑口咀、美村、走马坪等四处。对外则因保密要求,被称为国营英红茶厂。
顺德和英德市英红镇,相隔200来公里。
12月18日下午,住在红旗茶厂8队的李玉娇(化名)坐在门口砍柴,抱怨自己两个二十七八岁的女儿,文化程度低、工作不稳定,一直找不上婆家。但说起此前20年的生活,她的眼神充满某种幸福感。
50年前,甚至更早时期,到有近万人的英红茶厂工作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事。每月30多斤的商品粮配给,还有30多元工资,且是国家职工,这在那个时代无疑对所有人充满了吸引力。
未来数年,顺德将力助英德重新开发英红镇,鼓励数百家企业到这块“飞地”投资,原先以种茶为主的华侨农场也将变身具有现代产业特色的产业新城。
冬日的午后,被清冷空气包围着小镇,看不出足够热闹的生活痕迹。街上行人不多。镇附近的工人俱乐部也少了昔日的繁闹,门前广场杂草丛生。旁边的一加饭店下午一点钟就没什么客了。而附近侨兴一、侨兴二,却暗示着这个粤北山区小城昔日的某种特色。
据称,红旗茶厂附近,至今还种植着1950年代来自云南的大叶种茶树。而英德的茶叶种植史甚至更早。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英德是韶州的主要植茶之地。中国茶科所相关研究员,英德曾是唐朝时代的韶州(韶关)三个产茶县之一。
12月18日,71岁的吴伙生抡着10斤的板斧,在红旗茶厂附近的茶园田头砍树根。吴伙生也是复转业军人。1964年,在湖南当兵的他被省招至此地工作。老家在的他出身贫农,且在连队时表现非常好,这是他能来的重要原因。
红旗茶厂原人事科科长黄能称,1964年后,原农场的大部分犯被转移至新疆、青海等地,也有些被转至10公里外的红星茶厂(即今日英德)。来自潮汕揭阳和广州两地的知青随即成了茶厂的主人翁。1968年后,广东省文宣系统在此成立五七干校,据说,甚至包括红线女在内文化人士当年曾来此劳动锻炼。
19世纪前半叶,英德茶叶兴盛一时,后因战事不断,出口受阻而萎缩。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德境内茶园面积仅30公顷,茶叶产量约3吨。这些茶叶也多是作为赶集之日或权当以物易物交换而已。
12月17日中午时分,几条小狗慵懒地躺在红旗茶厂边的水泥上,厂门四个毛体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有些刺眼。红旗茶厂曾是英红华侨茶厂四个茶厂之一,也是最早种植和生产闻名天下的英德红茶的。厂门背后掩映着三栋有些陈旧的老房子,沿水泥而下,一片已荒废的生产车间出现在眼前。车间之后,便有绵延至附近山脚的千亩茶园。
1951年,英红国营茶厂开始试种云南茶树。1959年,就生产一款与云南滇红、安徽祁门红茶品质相当的红茶。“英德红茶乌润细嫩,汤色明亮红艳,滋味醇厚甜润,具有鲜甜回味,香气纯正,较之滇红别具风格”,正因为如此,英红所产红茶也成了销往欧美主要创汇农产品。
32年前,祖籍中国广西、生活在越南广宁的李玉娇,回到祖国生活。和她一样,还有15000名越南难侨在那一年回国,并被安置在英红茶厂。
曾养活了数万职工,是茶厂至今仍觉无比自豪的事情。茶厂随后也被用于安置归国难侨。
“这是生产车间,那儿是工厂办公楼,还有晒茶车间”,顺着红旗茶厂62岁退休老工人梁万富手指的方向,原本占地150亩的红旗茶厂的旧日图景只能在有些陈旧的建筑物中展开。梁曾是这间工厂的茶机修理工,现在是已变成私营的红旗茶厂的保安。
此后,英红茶厂也建成拥有红卫、、红桥及红旗等四座分厂,年产红茶500吨以上、有职工万人、初精制合一的大型机械化红茶厂。其中,红旗茶厂曾是国内红茶最重要的生产。然而2003年,红旗茶厂改制后,一度几易老板。2009年,这个有着150亩面积茶厂被他的亲人收购,成了私企。
那时,国家能出口的东西不多,茶叶算是大可创汇的物资。这样重要的物资生产,当然要交给复转。同为退伍老兵、1964年进厂、后任红旗茶厂人事科长的71岁的黄能(化名)介绍。
站在红旗茶厂门口,梁万富长时间地沉浸在过去的时光之中,这座红旗茶厂改变了他与乃至华侨农场几代人的命运。在计划经济年代,茶厂以年创一两百万美元产值的规模闻名天下,而后因改制等问题致生产萎缩,曾一度消失在视野之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沉浸在这样感觉中。
黄能介绍,1960年代,茶厂还作为农业生产,有茶园、鱼塘和禾田,风光又好,很多省干部来此休养。向文敏也说,“”前期时任中央局常委的陶铸也曾多次来此视察,甚至还为英红茶厂题过字。据说陶铸对英红茶厂偏爱有加。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陶铸为了稳定茶厂干部的,甚至从韶关急调数万斤粮食,专门用来解决茶厂南下干部家属口粮问题。
1951年,国营英红茶厂悄然建立。对外,叫茶厂。对内,其实是省英德农场。
1951年,国营英红茶厂悄然建立。对外,叫茶厂。对内,其实是省英德农场。有60年历史的茶厂,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远处,偶有呼啸而过的火车的声响打破茶园静寂,这里往日车水马龙的景象已渐成回忆。
>>1下一页
英红镇,是位于清远北部、占地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小镇,因为英红华侨茶厂的关系,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红茶生产。
祁门红茶厂走出旧时光 探访顺德和英德市英红镇,一边是已完成了大部制的广东省综合试验区顺德。它在不断完政体制的同时,欲借区域合作之道“穿”上一件更大的“外衣”,求得城市管理与产业经济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