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越窑青釉茶瓯
上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的一位收藏家发现了这批“毛用瓷”所蕴藏的巨大增值潜力,他登门收购散落在民间的7501瓷,此后这批瓷器进入拍卖市场,创造了一个7501瓷碗、一个调羹卖到十几万到上百万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发源地。古人饮茶重于“品”。品茶之道在于愉悦,不仅体现在对茶叶的要求,更注重于茶器,所谓茶以清心,器以载道。古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雅士,无不把蕴涵着茶语的茶器,作为其赋诗吟词、闻香问禅的心梯,茶器已经超出了实用范围成为时代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唐代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唐人饮茶讲究情趣,因此,茶器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器具,更是增加茶之情趣的工具。高雅精致的茶器,本身就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性。茶器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器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质地,注意因茶择具。唐代,在浙江越州、婺州,湖南岳州、邢州等地都有窑口烧造茶器,由于烧制工艺流程和风格的不同,茶器釉色呈现出淡青、黄、白、褐之分。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茶瓯是越窑和邢窑的茶瓯。邢瓷茶器釉色呈白色,越窑为青色。陆羽认为,越州窑烧造的淡青色茶瓯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半瓯青”,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而邢瓷之白,寿瓷之黄,洪瓷之褐,都是掩茶汤之色,“悉不宜茶”。
黄茶的冲泡方法7501瓷因其是专为毛而烧造的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保密阶段。当年7501瓷的研制数量为1万件,出窑后完好的仅有4000余件。经过精心挑选,千余件送往,还有一些送往湖南,剩下一部分留在景德镇封存于库房。1982年春节,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经费短缺,故将封存的部分器形较小的7501瓷连同其他库存产品一起分发给了本所职工作为福利,神秘的7501瓷才为所知。
■7501瓷琅彩杯
看过了唐代茶瓯后,让我们来见识宋代茶器。在宋代茶器中,这件黑釉茶盏是颇具代表性的展品。只见这只茶盏较之唐代的茶瓯要小,通体施黑釉。黑釉茶盏在历代茶器中很少见到。员介绍,饮茶器具唐人推崇越窑青瓷茶盏,宋人则崇尚建窑黑釉茶盏。黑釉茶盏的出现,与宋代饮茶方式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我国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宋代人崇茶、尚茶,以品茶为雅。宋人饮茶比唐人更加精致和细腻,极尽穷奢之能。宋代喝茶不仅要突出口感、触觉、观赏、把玩器具外,还要在器具中体现出人文。不仅饼茶制作比唐代精致,饮茶也从相对粗放的煮茶到细腻的点茶,进而深化为分茶和斗茶。
在唐代诸窑烧造的茶器中,越窑茶器造型,特别适宜饮茶。如果仔细观看展出的这件越窑茶瓯,可以看到茶瓯沿不外翻,稍有内敛,这样可以使茶汤不易外溢,而底稍翻,易于端持。茶瓯稍浅与唐代饮用末茶有关,这样可在喝茶时连茶末一齐喝下。
■特点:以唐代、宋代茶盏,元青花、明清御窑器及当代精品茶器为载体,展示茶与瓷文化的精深
见到这件展品,很多参观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件茶器更像是一只饭碗。它敞口,稍有内敛,器形较大,给人一种豪放感觉。员介绍,在唐代,很多文人在其诗文中喜欢将茶碗雅称为“瓯”。唐代茶瓯的造型,与当时的饮茶方式有直接关系。唐代饮茶之风已在全国兴起,时人饮茶已由粗放煮茶方式进入到精工细做的煎茶阶段。唐代饮茶讲究技艺,意在情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唐代茶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无论饼茶、散茶皆需研成茶粉后,放入茶釜(类似深腹锅)中,还要适当地放点盐、花椒等调味。茶煮好后,用勺子舀出,盛入茶瓯品饮。
成化鸡缸杯造器纤巧轻盈,胎质细白,造型端庄,青花淡雅,其器形、烧造难度极大,极易变形,所以完美器形的鸡缸杯很难求得,自古为瓷器中的珍品。万历《神实录》记载:“神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此可见,鸡缸杯在明代,从成化朝到万历朝仅仅经过100余年,已经极为珍贵。1999年,在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一件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成交的最高记录。
■青花祥瑞皮球花水指
展出的这件青花祥瑞皮球花水指是景德镇现代瓷器烧造大师段镇民先生按照祥瑞瓷的技法、风格烧造。1996年,记者数访景德镇,他发现“段窑”产品不但风格独特,而且品质上乘,故感慨而言,“如果瓷器能评段位的话,段窑的产品可评九段”,遂将“段窑”改名为“九段烧”。段窑胎骨采用上等原料纯手工精细制作,独家秘制配方发色纯正清雅,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题材涵盖佛教、、经典历史名著等,体现了“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呈现出一种凝重古朴典雅的青花艺术风采。鲜为人知的是九段烧的窑主段镇民先生在自己创立“九段烧”品牌之前,曾经多年是日本皇室的著名品牌“祥瑞瓷”的代工方。而此次为纪念中国茶叶博物馆建馆20周年,“九段烧”特地推出200套限量发行的“仁、义、礼、智、信”人文主题青花瓷套杯作为礼献。
斗茶是一种比品茗更为艺术化的饮茶方式,不但要评出茶的优劣,而且要决出双方的胜负,从某种意义说是我国古代品茗技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宋人斗茶,先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里,一边以执壶注沸水下冲,一边用茶筅搅拌,直至盏中茶呈悬浮状,泛起的茶沫聚集在茶盏口沿,以茶“著盏无水痕”为赢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观色所需,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釉瓷最适合斗茶之需。
这次展出的7501琅彩杯是为纪念中国茶叶博物馆建馆20周年,用7501瓷配方加上极为稀有的琅彩绘制工艺烧造而成,这就是7501技术自秘密研发30多年来第一次公开创作的收藏级茶具,并限量发行2000套,这批琅彩杯创造出7501瓷烧造的一个新高度,代表了当下陶瓷茶具收藏的最高级别。
社区│娱乐│体育│生活│风尚│数码│房产│汽车│图片│团购│红人上网│青年周末│BeijingToday│少年报│青年报
对于此件瓷器名字中的“祥瑞”一词,是指署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的青花瓷器。祥瑞瓷器为日本人伊藤五郎大夫创烧,广受到日本上流社会喜爱。祥瑞瓷纹饰表现出强烈的日本审美特色,器身图案常为花鸟、山水人物、诗文等。
这件展品是一件明成化年间烧造的青花斗彩鸡缸杯。因未知的原因而只青花勾画,未完成釉上彩的工序,杯在发现时已破损,经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人员修复而成。
■地址: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5号楠书房(预约参观)
■元青花茶杯
《器之道——茶瓷话古今》展览从唐代茶器开始,这件唐越窑青釉茶瓯就是唐代茶器的代表。民间饮茶器具在中国饮茶史上,称呼先后不一致。陆羽在《茶经》中,将饮茶所需器具称之为“茶器”;而将采制茶叶所需的器具,称之为“茶具”,这一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到了南宋,将饮茶时所需的茶器改称为茶具,沿用至今。
元代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突出表现为元青花的出现。元青花以景德镇窑烧造的青花瓷器为最,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以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而著称,是中国陶瓷史上青花器的第一个高峰。
伊藤五郎大夫于正德八年返回日本,回国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借以表示对中国、对在景德镇学习时光的怀念。伊藤五郎大夫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称伊万里窑,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而伊藤五郎大夫也被日本人为“瓷圣”。由于当时使用烧制青花的青料昂贵,伊万里窑出产的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其日本创制出来的作品,与当时的景德镇官窑非常相似,于是在日本被称作“祥瑞”或“祥瑞手”。
这是一件元代青花茶杯,此杯被发现时已经破损,经过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人员修复而成,因此在碗口可以看到颜色深浅不均的拼接痕迹,但即使这样,也难以这件元青花茶杯的魅力。元青花因其制作精美而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鸡缸杯为明代烧造的一种瓷器,此种杯型,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浅腹、卧足,因明代以鸡为主题纹饰,间以山石、兰草、牡丹,又其杯大口硕腹似水缸故名。展出的这件鸡缸杯整体精巧秀隽,自上而下以一定弧度缓慢内收,轮廓线条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不争夸张而求内敛,线型婉转流畅,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鸡缸杯在设计时注重实用性,口沿的设计为侈口,饮用甚为方便。成化青花采用国产的“平等青”,颜色蓝中微泛灰青,以色泽柔和、淡雅而著称。这件明成化鸡缸杯虽然已经破损,但是依然难掩其独特的魅力。
■清道光米地粉彩小杯
■明代成化鸡缸杯
首页│新闻│中国│国际│财经│消费│科技│社会│评论│商城│青年报│法制晚报│青年周刊│中学报│科技报
坐落在后海北沿的楠书房,是以展示中国古代文人书房雅致生活的体验式会馆,连层的中式小楼,是后海最好的临湖观景地方。室内的不同区域,复原了中国古代贵族的客厅、书房、茶室、厅的传统布置,金丝成就的明清皇室样式家具将各个主空间演绎得古朴而尊贵,在你不经意的移步回眸时,金丝楠的自然光泽熠熠生辉。让人重新认识中式传统家具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满足了人们功成名就后渴望回归传统的内心。中国古代仁人君子,情之所钟,心之所爱,志之所向,多为天地间馨香峻雅之物。古代士大夫生活方式中沉积留存于“茶道、香道、书道、花道”中的生活雅趣,是我们今人浮躁生活中所崇尚而又稀缺的。所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其成立20周年之际,联手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借楠书房这样的传统空间举办《器之道——古今茶瓷对话》专题展,从唐代的茶碗开始,到宋代茶盏、元青花、明、清御窑器,再到“当代官窑”、“名窑”的典型器具,系统展示茶与器之间的演变,呈现出茶文化的时代发展特征和陶瓷艺术发展与变化脉络,从茶器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所承载的一个时代饮茶方式与审美情趣的变化。
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过渡时期,体现在茶叶加工和饮茶方法的改变是饼茶开始衰退,散茶(即芽茶和叶茶)逐渐兴起,相应地饮茶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以饼茶研末而饮的点茶法和煎茶法逐渐被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方法替代。
在此次展览中,最为瞩目的展品就是这套7501琅彩杯。参观者在听到7501这名字,不是陶瓷业内人士会觉得非常奇怪,其实这是中国当代陶瓷史上的一个传奇。1975年1月,设在景德镇的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很多人称其为7501瓷。7501瓷是景德镇御窑停烧多世纪后,景德镇集其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所烧造的当代陶瓷的经典之作。因为7501瓷是1975年为所定制的,因此也简称“毛瓷”。7501瓷从泥料、釉料的选择和精炼,器形的设计、图案的装饰、烧制的工序上,都集中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和各方智慧,大家怀着一颗对毛的虔诚,烧造出精美绝伦的陶瓷制品,比起宋代的青瓷、建盏,明代的甜白、釉里红,清三代的粉彩和琅彩、的珠山八友,而独具特色,达到了瓷器烧造的又一个巅峰。
这三件展品是明宣德凤首壶,凤首壶因壶嘴部烧制成凤首状而得名。这三件展品形制相同,唯釉色不同,因发现时均已破损,经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人员修复而成完整器形。在明之各朝瓷器中,以质量而言,宣德年间制品最为精致。这三件凤首壶虽已破损,但从仅存的瓷片中亦可见其魅力,再加以独具匠心的修复,使其亦不减当年风采。这三件凤首壶器形较小,精致可爱,呈现出明代茶具的特点。
■宋代黑釉茶盏
明代茶具,较之前代出现了大的改变,从唐、宋时饮饼茶为主,采用煎茶法或点茶法的茶具,到元代饮用条形散茶,使用适合沸水冲泡的新式茶具。而明代将元代出现的新式茶具定型,并沿用至今,后世茶具的变化也仅仅是在式样或质地上。
■明宣德凤首壶
明人饮茶采用冲泡法,因而烧水沏茶和盛茶饮茶的器具被普遍使用。此外与唐、宋、元茶具相比,明代茶具更为简约,品种也大为减少。据资料记载,明代的茶具大致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等类。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约,但在制法、规格、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上极为考究,力求将茶之色、香、味、意、形表现到极致。明代,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是小茶壶的出现,明代最为崇黄茶的冲泡方法楠书房体验古代文人雅致生活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据张谦德《茶经》记载: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足矣。由此可见小茶壶更可以突出茶之馨香。
■文并摄/李微
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的这几件展品是清道光米地粉彩小杯。这几件茶杯器形较小,釉色均匀,杯身绘有花卉图案,精致典雅,体现出清代茶杯的特点。清代,茶的种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出现了红茶、白茶、黑茶、黄茶和乌龙茶。因这些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沸水直接冲泡法,在茶具上基本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不过由于清人瓷器烧造工艺的发展,在工艺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特点,清代瓷茶具创烧出粉彩、琅两种釉上彩茶具。
这件展品是青花祥瑞皮球花水指,为景德镇当代名窑“九段烧”作品。这件水指瓷器瓷质细腻柔和,器形较大,圆腹,器身遍饰皮球花纹。器身所饰皮球花纹为中国叫法,此种花纹在日本被称为丸文,取材于中国丝绸、锦缎的纹饰。水指是茶道用器皿之一,是用以盛装废茶水的容器。
黄茶的冲泡方法楠书房体验古代文人雅致生活,■主题:“器之道——古今茶瓷对话”专题展介绍从古至今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元代的茶杯器形相对,更便于携带,在茶杯内部有绘画装饰性花纹,这也是开了先河,在元之前,瓷器上的花纹多是刻或印在器物上的。
“祥瑞”一词出自日本人伊藤五郎大夫的名号。明代,中国制瓷工业高度发达,陶瓷制品远销。一些国家纷纷派人到中国学习制瓷工艺。明正德初年,日本伊势松板人伊藤五郎大夫随同日本遣使了庵、桂悟等来到中国。伊藤五郎大夫来到中国后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吴祥瑞”,以取吉瑞气之意。伊藤五郎大夫在景德镇学习了整整五年,他主要学习的就是制造青花瓷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