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当地茶人6年的努力,首批从民间收集来的茶马古道文物顺利成行,永久在杭州展出。据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介绍,博物馆下一步将考虑开辟茶马古道专场,并设立专项资金向全国继续征集马中国茶叶文化茶马古道文物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映射千年茶文化史帮、茶帮文化。
新华网杭州7月22日电(记者王菁婧)40多年历史的茶包子、茶马古道背夫的背夹子、脚码子、历经数百年的拐子石……22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收到一份来自茶马古道川藏线起点——四川雅安的“特殊礼物”——一批珍贵的川藏茶马古道文物的到来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考证。
“背夫象征着、顽强拼搏的,在途中他们可能会遇上、暴风或者需要翻越雪山,所以往往结伴而行。背茶夫平均每天要徒步30里,夜晚在四面见风的茶马店休息,半个月为一个来回,生活非常艰辛。”
捐赠者之一的雅安市茶叶协会会长孙前走访了17个县后,最终在与青海交界处发现了这个茶包。
中国茶叶文化茶马古道文物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映射千年茶文化史,在历史上,雅安茶主销甘孜和,人们习惯称之为“南边茶”。两千多年来,川西茶叶经人力背运到康定,再转运到、青海,满足藏族的生活需要。为方便运输,边茶往往被做成块状,每块1斤,每20块装成一条,用篾条编织的框密封起来,因此称为“茶包子”。
随着地势逐渐增高,运到康定的边茶会经过二次包装,将3条茶包子从正中拦腰割开,对叠起来包在一起,然后用牛皮裹住,缝制成牛皮口袋,方便牦牛运输进藏。在这批捐赠物中,有一个重达64斤的老茶包,它的顶部和底部都裹着成块的牛皮,两边用线牵拉缝合而成。斑驳的外表以及边角磨损的痕迹折射了40余年历史的存在。
从雅安出发的背茶夫,有的是趁着农闲来背茶,称为“短脚背夫”,有的则是背完全程,称为“长脚背夫”,而当茶马古道兴盛时期,当地有近80%的劳动力从事这个行业。1956年,川藏公通车,背茶夫也随之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传奇。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茶专题博物馆,在之前这里只收集有关茶马古道的图片介绍,缺少实物展示。2004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向四川雅安发出邀约,希望找到文物,弥补这段历史遗憾。
中国茶叶文化一副装载茶包的背夹子、一副帮助行走和歇脚的拐子、一个用于刮汗的汗刮子、一个防滑的脚码子是背茶夫的所有行头……靠着这身装备,成千上万的背夫往来于川藏的崇山峻岭间。李锡东是雅安市一位茶马古道研究者,他的父亲就是背茶夫,小时候他时常看到带着草帽的父亲和叔叔们背着重重的茶包去康定,走前总要带足半个月的干粮。每次去的时候,他们每人都要背上10条总重量为200斤的茶包,靠挣回来的15元钱养家糊口。
“改装后的茶包子非常适合藏族游牧搬迁时的需要,不容易损坏,也不易受潮。同时也在康定诞生了一种专门用牛皮重新包装茶的行业——缝茶业。”孙前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备受欢迎的缝茶师傅也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