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图片高振碧一直在做CCTV-10《探索·发现》这一类节目,讲的都是过去的故事,“如果说,我开始收集与厦门有关的老照片时完全是用于编辑历史人文,现在则是想为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城市留住一些历史魅力”,这几年,整理、研究、发现、求证,把“死的”老照片、老明信片中的影像信息“盘活”,成为高振碧集藏活动延伸出来的充满乐趣的工作。
《林语堂自传》第五章中写道:“我的婚礼是在八年。婚礼是在一个英国的圣公会举行的。”林语堂在鼓浪屿举行婚礼的究竟是哪一座,厦门的史学界尚有争议,同样是约翰·汤姆森拍摄的一张老照片解开了这一谜团。
后来高振碧远在深圳的集藏老照片的挚友小刘,注意到老照片中有“水天一”石刻字迹。他们查找了清道光十九年《厦门志》,在“分域略,山川”中有“望高山,在城西南,水仙宫后。高可望远,因名。山石耸立,下无临地。……石之上,镌‘水天一色’四字硕大。”
高振碧经研究发现,老照片中的就位于第二医院鼓浪屿分院内,这座建于1863年的国际礼拜堂(后改称“协和礼拜堂”,也叫“英国礼拜堂”)正是林语堂举行婚礼的。更为重要的发现是,它还是鼓浪屿最早的,是鼓浪屿最早的教文化标志性建筑。
去年,高振碧寻得了约翰·汤姆森于1870年和1871年在同一地点拍摄的两幅老照片,图像记录了厦门一处山坡上成片带有露台的两层式闽南民居。高振碧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厦禾美仁宫、鹭江道一带有很多这样的房子,但缺乏图片中的岩石山体,所以一直无从查考现实地点。
厦门有条水仙,它得名于原本矗立在附近的“水仙宫”。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薛起凤主纂的《鹭江志》载道:“水仙宫在望高石下,坐山面海。祀大禹、伍员、屈原、项羽、鲁班诸神,明初所建。迁界令下,海边诸庙俱废,此独不毁。”
虽然老建筑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但旁边有一些很不协调的房子围着它。边上一栋3层楼房紧逼着,距离只有1米。高振碧认为,这是鼓浪屿最早的教文化标志性的建筑,又有名人的“文化”因素在里面,有必要恢复其原来的面貌。该与天主堂的距离只有100米,只要把周围不协调的建筑拆掉,马上就能显露出一个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广场。他将周边拓展成为教文化旅游小区,结合鼓浪屿“申遗”向全世界印证一个话题——鼓浪屿的和文化融合常早的。
高振碧说,当年的望高石正对着出海口,相传每遇番船回航消息或外海捕捞的渔船入港,妇女们就上望高山盼望丈夫回来。望高石因此也称“望哥石”或“望夫石”。水仙宫和望高石,是靠海为生的老厦门人最重要的和寄托。“现在单单看石头无法很深刻了解其真正的含义,但当你看到老照片后,就会深感,它是厦门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很担心的是,巨石现在对着高楼的背后,没准哪一天就被毁掉了。”高振碧希望“水天一色”摩崖石刻能够被好好。
“望高石”、“水仙宫”两个关键词高振碧迫不及待地直奔鹭江道与水仙一带踏勘,在许多热心老厦门人的下,他找到了一块卵形陡峭岩壁上的摩崖石刻。“水天一色”四个大字已是铅华褪尽,但娟秀的字体在夕阳下仍熠熠生辉。
老照片再现水仙宫 林语堂结婚的苍老而完美2011-2-25水仙图片,“水仙宫”是什么模样,没有人见过,包括厦门文史界的专家都没有相关的图片。高振碧所收藏的19世纪后期著名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拍摄的老照片,却揭开了“水仙宫”的历史原貌。
在寻找一年老照片再现水仙宫 林语堂结婚的苍老而完美2011-2-25水仙图片未果后,高振碧向Q友求助。有人提供了信息,曾在第二医院鼓浪屿分院内见过这样的建筑,是一座废弃的。高振碧赶往现场,将老照片与医院内的建筑进行比对后发现,四根挺拔的大廊柱,两侧各五个三角尖顶的落地大窗户,拱出来的柱头,甚至装饰的砖块都是一模一样的。
去年年初,高振碧通过美国和英国的朋友获得了一张老照片,有摄影家约翰·汤姆森亲自用针笔刻划的文字,标明“Kulangsuu,1870”。斑驳的照片上,鼓浪屿除了标志海蚀地貌的礁石外,坡地和滩涂农田上有零星数栋建成或在建的房子。特别显眼的是左上角山坡上的一座四根大立柱,五扇尖顶窗户的西式建筑。
同时高振碧经过考证得出结论:林语堂结婚是在八年,也就是1919年,他在自传中提到婚礼是在一个英国的圣公会举行。在1919年这个时段,鼓浪屿惟一的圣公会礼拜堂就是“协和礼拜堂”,可以确定老照片中的建筑就是林语堂举行婚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