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何健轻发酵茶器铁种植内容摘要:”喝茶继承了闽粤的功夫茶传统,即小壶小杯,但是对这一饮茶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真正的独创是双杯品茗的方式,就是一高一矮两个杯子,高杯闻香,矮杯品茶。
“真正的独创是双杯品茗的方式,就是一高一矮两个杯子,高杯闻香,矮杯品茶。闻香杯的发明,意味着茶叶的香气成为与滋味同等重要的元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单独欣赏。”何健说。
紫砂壶开壶方法茶叶制作方法上,海峡两岸有十分密切的互动。何健以福建安溪产的铁为例,铁自清末引入之后,基本维持传统重发酵重烘焙的做法。而福建安溪后借用高山乌龙茶轻发酵轻烘焙的方法来制作铁,改变了大多数人对铁的印象。然而,现在又有安溪茶农回头向茶农学习传统铁的制作技艺。
何健认为,1980年代是茶发展的转折点。随着茶叶外销的价格优势,同时,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城市越来越密集,城市人口增加,内需市场开始。这时茶的品味开始被重视,对品质的追求和茶具的研发主要开始于这个时期,也影响更多人。“简单地说,社会富裕了,人们就希望提高生活的品质。”
时间:2011-08-0716:54:12来源:发表评论>>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朋友来找我讨论问题,在家里接待他们不方便,所以才决定租个房子开这间茶室。基本上,就是把我家的客厅搬到这里,这些桌椅家具以前都是家里用的。”他说。
冶堂落脚在台北市永康街的小巷里已有10年。曾经在银行工作的何健因为喜欢中国瓷器而研究宜兴紫砂壶,从而进入茶的世界。1985年,他从银行辞职专心投入茶的研究。
“小小一杯茶,可以喝出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内涵。”何健引申道,“文化脱离不了中华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独特的地缘关系和历史变迁,将自己的特色融入其中,甚至回头影响母体文化。”
今年54岁的何健感慨,过去30年是茶发展史上十分重要而辉煌的时期。“我非常有幸亲身经历,看到、品到很多好东西。”
紫砂壶开壶方法冶堂”主人何健:茶中觅得两岸缘,新华网台北8月7日电(记者傅双琪)小院里种着翠竹,摆着鱼缸,停着老旧自行车,乍一看以为是普通民居;进得院子,抬头方见门上招牌,两个行楷大字“冶堂”,看似古董店;推门而入,木桌竹椅,满架茶叶罐、紫砂壶、瓷杯子,原来是茶室。
从清末到1970年代,茶叶始终以外销为主,并不针对内需市场,因此对好茶的品鉴只集中在极少数人群,普通人喝的茶叶和饮茶方式都非常简易。
的茶叶种植源于。据何健介绍,目前关于茶的最早文献记载是1796年,一位名叫柯朝的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树带到现在北部的瑞芳种植。不过,他认为,先民多来自福建沿海,带来当地的生活习惯,茶叶种植的历史应该更早。
不过,他对于双杯品茗的作用还有更为独到的解释。“两个杯子,闻香、倒茶、饮用一系列动作,能帮助喝茶的人专注于杯中物,从而更好地欣赏茶中之美。”
这种更为精致复杂的饮茶方式,后来风行的茶馆,甚至发展成茶艺表演。
喝茶继承了闽粤的功夫茶传统,即小壶小杯,但是对这一饮茶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比如,过去用手抓茶叶,后来引入木制或竹制“茶则”来量取;过去从壶里直接倒入小杯里,现在引入形状如奶盅的器具,谓之“杯”或“匀杯”,便于分到各个小杯里。
不过,也不是寻常茶室,到这里小坐喝茶不仅不用花钱,老板还乐意与你普及茶的知识;店里虽然贩售茶叶和茶器,却无人主动推销。架上陈列着主人的收藏以及寄展的陶艺作品,玻璃柜里收集了各种茶文物,喝功夫茶的小壶、喝香片的保温杯、喝紫砂壶开壶方法冶堂”主人何健:茶中觅得两岸缘绿茶的玻璃杯和各色茶罐。冶堂的主人何健,把这里称之为茶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