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10年内地票房过了百亿元,大家认为到了一个电影盛世,你觉得中国电影现状如何?
作者:齐洁
现在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完全商业,不再探讨电影是个艺术是个美学了,而且受的影响非常大,做的几乎全都是快餐,几个月一部。我就怕中国电影太实际了,太为了吸引眼球就重复的子,电影本来市场特别好,但是现在慢慢死掉了。
美国的电影就特别抱团,有电影工会,昆汀塔伦蒂诺跟我是很好的朋友,还有拍《黑客帝国》的科恩兄弟,他们都在互相帮助,昆汀为了帮助别的导演都会做副导演,这个圈子有一种抱团的,相互协助。在国内这种空间没有了,更多的是竞争,甚至互相捅刀子。
陈大明:现在中国的电影太过于商业了,太实际了。我1998年回国的时候大家根本不谈商业电影,更多探讨的是艺术电影。我第一部电影是《井盖》,其实非常商业,黑色幽默,但那时候都没法上院线,没人发行。那时候是艺术片,像《绿茶》、《孔雀》这类片子上院线。
导演陈大明:我们急需向好莱坞学编剧-电影绿茶,1988年,24岁的陈大明从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留校做了两年教师之后他还是希望能继续深造。上世纪90年代初,陈大明辞掉稳定的工作导演陈大明:我们急需向好莱坞学编剧-电影绿茶,到美国好莱坞边上学边到各个剧组寻找做演员的机会。1990年,他参加美国电影《peeringfromthemoon》的拍摄,此片被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邀请参赛,这次电影节上的感受让陈大明决定留在了好莱坞。
陈大明:编剧,在美国最深的印象就是剧作,他们太在乎编剧了,而中国电影太不重视编剧了。其实编剧是一个影片的蓝图,电影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剧本,好莱坞的剧本反复修改,要花很长的时间。
现在中国电影的剧本跟相声剧、小品剧差不多了,全是对话,这样的剧本我就不敢去拍,因为我学的是从视觉去拍的。美国电影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但现在国内的这些剧本不重视人物性格,只追求一些时髦的台词。
好莱坞,是陈大明闯荡9年的地方,他带着梦想从好莱坞回归,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中国电影市场,“其实内地电影现在是太商业,太实际了。”他坦言,改编《男人百分百》一个尴尬的背景是,在内地难以找到好剧本——有视觉底子的真正的电影剧本,而不是小说家们的“话本”。
陈大明:现在中国还没有职业编剧,大多是写小说的在做编剧,像王朔等,他们是写小说的,缺乏一些视觉性的东西,需要一个导演去重新写剧本,把视觉效果加进去。
问:美国电影给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问: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影视编剧的状态?
电影绿茶其实电影是引导观众的,不是满足观众的,要满足观众就没法拍了。
影片用开封方言演绎,诙谐幽默,投资不多,上映后受到欢迎。这部影片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陈大明说,这个片子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电影的理解。“生活当中的人都是不完美的,有很大缺陷的,正是这些缺陷才导致了故事的发生,就像古希腊的悲剧,人的缺陷是天生的,有了这个缺陷你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有缺陷的人干的事情也没那么崇高,所以我的影片本身就不是讲崇高的故事。我喜欢讲普通人的故事。”
这两年虽然票房开始高了,但是大家太想赚钱了,不太在乎影片的质量,宣传方面有点太夸张,但现实上你不这样做别人也这样做,大家相互攀比,炒作宣传。
我是编剧出身,对我来说剧本是个视觉艺术,从剧本出发你能够用眼睛看得出来在演什么,如果写的演不出来看不出来那不是废话吗?美国电影的故事一定是跟人物的行为动作有关系,一切都在观众实际看到的行动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人物的性格。
——对话陈大明
中国经营报微
那时候美国的电影正好达到一个,每个电影制片厂都有发行电影的公司,大家为了看一个好电影排队几公里。陈大明很激动,他告诉自己要去做这样的电影,做有意思好看的电影。
导演陈大明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他的最新作品是兔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我知女》,由大腕巩俐和刘德华主演,改编自好莱坞卖座电影《男人百分百》。
“美国的电影强调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欧洲的电影更多强调的是情绪,这跟中国电影比较相似,像贾樟柯那些带着、历史的沉重负担的电影我也喜欢,但我不想拍这样的电影。我就想拍普通人和普通人的需求,像《盗梦空间》那样的电影,虽说是个,但是影片中透漏出的需求是最普通的,男主角只是想看到他的儿女。我更愿意拍这样的人性化的电影,不一定非要承担着历史的担子。”
1998年,在一次回参加中美合拍的电影之后,陈大明决定回国实现自己的编剧和导演梦想。他写了一个剧本,后来自任导演拍成电影,名字叫《井盖》。这部影片曾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2006年,陈大明拍摄了电影《鸡犬不宁》。《鸡犬不宁》讲的是在一个类似开封这样一个古老的城市,一群从事古老艺术的人们(豫剧演员),在失业后改行的故事。